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日,尽管年轻人看似大多拥有“宅”属性,但社交仍是刚需,只是因为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碎片化的休闲时间,让他们难以选择前代人常用的线下聚会等方式,而更为自由、高效的互联网则正好成为满足需求的另一个渠道。
▲被贴上“宅”、“社恐”等标签的现代青年其实非常渴望交流,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下,将社交主战场转向网络
然而,在需求最迫切的陌生人社交方面,无论是早期的一对一匹配类app,还是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通过协同作战等方式来达成社交的游戏产品,都难以切中痛点。前者的方式过于生硬直接,容易造成双方的尴尬不适,而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本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模式带来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后者则仍未脱出旧有桎梏,作为游戏产品,它们确实称得上优秀,但若作为社交产品,却略显乏力,因为社交的主要载体仍是语言,当玩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游戏的繁复操作中后,便鲜有时间再与其他玩家进行过多沟通交流,更勿论社交。
年轻人急需社交,但并非那种会带来不适感,或甚为低效的社交。他们需要一种能利用时间的,轻松高效的社交。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移动网络基本达成普及的2016年底,“狼人杀”这款基于语音小游戏的社交app会突然爆火,业内最早的先行者,假面科技研发的“狼人杀“更一度登上app store社交榜第三。
“狼人杀”这种以发言推理引导社交的产品形态,恰好解决了上述提到的两类问题。从切入角度来说,多人共同进行某一目标的方式,避免了一对一匹配的尴尬局促,也因为轮流发言的机制,各人身份并无明显的悬殊,不会造成压迫感,使大家都处在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利于社交的自然产生。另外由于交流的持续进行,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专注发言,没有把天聊死的困扰,即便是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人,也能基于游戏给出的“谁是狼人”话题,聊得火热朝天。而从社交的着力点看,由于它是发言推动进程的机制,语言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社交功能,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社交前戏,一局发言下来拉进了距离,完成了陌生人的破冰。
可以说,“狼人杀”正是抓准了“语言”这个关键因素,帮助年轻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轻松高效的社交。语言传递的信息,不局限于句子本身表达的内容,还包括声音、情绪等与说话者本人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游戏中通过声音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是较难作伪的,甚至能从发言中,大致摸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被猛踩时不急不躁,可见平时脾气也不错;再比如发言条理清晰,应该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于是游戏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展示了自我,在作用上相当于一般社交app中的性格测试。另外,多人互动模式也给参与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样本,不但多了自主权,更避免了一对一匹配中两个人没看对眼的人必须礼貌性尬聊的问题——结束后各自退房本就无可厚非。不过,通过狼人杀这样一种语音社交来破冰,互相有了基础印象,加好友继续交流就非常水到渠成,进而互加微信QQ,沉淀为熟人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两名用户在一局狼人杀后就游戏话题闲聊,进而互加微信
基于语言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交因素,“狼人杀”更在主打语音交流的聊天灌水区下了一番功夫。这里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K歌、电台、闲聊等房间模式,创建出一个个日常化场景,让用户自动融入氛围中,不用再拘泥于表现自己的逻辑、演技,而是从更多的方面来展示自己、了解他人,并且享受这个过程。这无论对用户间关系的沉淀,还是app自身的留存,都是极为有利的。
可以说,假面科技的“狼人杀APP”,发力点全在人与人之间的语音互动,和之后发展出的那些专注竞技玩法的狼人杀游戏产品完全不一样。它仅仅作为一款社交产品,且只需要作为一款社交产品就足够了。即便是对语音博弈本身不感兴趣,也会有人愿意为了交友而打开狼人杀app,对他们来说,“狼人杀”起到了一个真正社交平台的作用,带给他们关于社交的无限可能。
▲有不少人纯粹看中狼人杀的庞大用户群体,依靠app与贴吧,达成交友目的
借助语音互动的模式,“狼人杀”打造了一个颇受欢迎的社交平台,而越来越多语音社交app的出现,也恰好证明“狼人杀”开创的这条语音社交道路,机会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