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狼人杀已成95后解压式社交新宠

  “扩列,聊天连麦换情头暖说说,有意滴滴。”

  以上是一位95后在百度狼人杀吧发出的扩列(即互加好友)请求,一连串社交黑话或许让很多80、90后都一头雾水。更令他们难以理解的是,狼人杀app是如何成为年轻人之间炙手可热的社交平台?

  ▲狼人杀app做为新型社交平台,贴吧中充满扩列帖

  80、90后们的疑惑源于他们与95后截然不同的社交观念。成长环境的差异,使80、90后交友重“质”,而95后交友看“量”。

  成长于互联网尚未介入的慢节奏年代,80、90后对交友非常慎重,每交一个朋友,都是一段长时间交心的过程,一旦建立关系,往往维系终身。这种形成于早年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互联网普及后网上交友实属常事,他们仍对陌生网友保持一种警惕心理,很少主动添加好友。对他们来说,社交app主要起了把线下社交关系转移到线上的作用,他们的交友态度仍是贵精不贵多的现实取向。

  相比之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在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影响下,扩展了对朋友的定义。他们将朋友看做社交关系的一种总称,交友门槛非常低,不再有谨慎选择的过程,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互加好友,成为庞大的“亲友团”之一。甚至会为了增加人气而写明“只加好友不聊天”,由此得来的关系链十分薄弱,加了好友却完全忘记对方是谁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时候95后扩列只为了营造列表人多的满足感,并无聊天需求

  ▲大量扩列后,95后往往不记得加的好友是谁,甚至忘了双方已经加过好友

  而扩列这种95后近乎本能的操作,究其根本,或许来自于现实中的巨大压力。作为背负着升学压力与全家期望的独二代,时时被拿去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往往只能压抑本性、尽力展现最完美的自己,网络便成为他们放飞自我的解压之地。大部分95后都有多个马甲,针对不同圈子不同人,展示自我的不同面,比如在加了家人老师的号上显得礼貌乖巧,而在没有现实熟人的号上,便充分表现沙雕本质。可以说,他们对朋友的诉求更多是一种陪伴,以此缓解孤独、获得认同感。

  ▲网友往往都有一个不加现实熟人的沙雕小号,作为放飞自我的自留地

  95后需要大量扩列,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人一起聊天游戏。对此,那些按兴趣性格精准匹配的社交app就略显低效,反而是狼人杀app因其特殊的随机匹配、快速进房机制,给参与者提供了大量扩列人选。

  正是95后的这种新型社交需求,使得狼人杀app迎来了爆火。假面科技的第一款狼人杀app在2016年底刚一上市,用户数就快速突破1000万,2018年则达到8000万,并曾一度登上Appstore社交排行榜前三位的位置。

  大部分用户都是在房间中围绕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轮流发言交流,并逐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之后互加好友便水到渠成,甚至比在其他社交平台扩列的发出请求、等待响应更轻易便捷。

  不同于普通扩列的“成功即躺列”(指加了好友以后再也没有其他互动),狼人杀app中的好友还能多次的互动进行关系沉淀。当他们以此为契机有了较多交流时,自然而然转化为比“点赞之交”更深一层的好友,组建起自己的QQ、微信群,话题也逐渐从狼人杀app转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较于游戏房间给95后带来的抛开现实身份的自由感,聊天灌水区则解决了95后需要陪伴感的痛点。在95后中流行一种名为连麦的聊天模式,相隔千里的两人以网络电话形式达成陪伴。而聊天室就像是连麦的升级版,它把参与连麦的对象,从两人扩大到几十人,相当于把连麦场景由局促不安的双人单间,变为温馨的围炉夜话,让人从心理上感到更自由舒适。而基于语音社交小游戏规则而来的平等的发言习惯,使得聊天灌水区整体氛围和谐,让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不再有现实或其他社交平台上默默无闻的孤独自卑感。

  同时,聊天灌水区提供了交友、电台、唱歌、娱乐等多种标签,一方面构建了不同场景、增添现场感,另一方面也能让用户有针对性地加入房间,避免聊不到一块的尴尬。当然,在狼人杀强烈社交氛围的驱动下,更多人还是选择了“交友”标签,以此为平台进行高效、大量的社交。

  反观狼人杀app出人意料的成功,从发言推理的噱头到聊天灌水的场景化社交,每一点都切中95后的痛点。或许对于一款社交产品来说,其形态并不能说明问题,能否抓住快速迭代的主流用户需求,才是研发者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