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管理部&健康服务部总经理薛寒冰
一、我国大健康生态下的健康险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导之下,为我国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即解决新时代医疗健康新矛盾,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险保障,已成为新时期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现行健康保险保障服务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的根本有效途径。
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日趋恶化,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三类疾病的患病总人数已超过3亿人,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已达到5.2万亿元,不断加重的慢病医疗费用负担已使很多地区社保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现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难度加大。
从实际健康需求方面分析,现有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尽管在覆盖广度方面达到96%以上,但是在保障深度方面仍然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医疗费用其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却未得到有效改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我国“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与健康服务业中相关业态有机结合方面的探索已持续了多年,其保障作用的社会价值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商业健康险占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始终徘徊在2%左右,难以在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整构建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与社会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险的责任边界不清有关,也与商业健康险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行业发展政策导向不明确等因素有关。毋庸置疑,专业化健康保险发展离不开与专业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紧密结合,如何建立专业化健康保险保障服务体系,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形成有效衔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是专业健康险公司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面对的研究重点。
二、“治未病”理论对我国健康险发展的意义
“治未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內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在广义角度可理解为“医国”、“医人”、“医病”三个层面。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中提出:“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医未治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而“医国”是指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仁政理念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制度;“医人”是指卫生、健康的行为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医病”则是指对疾病的及早发现并积极地治疗。对“治未病”理念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个体人在病前、病中、病后三个阶段中,管理其健康状态风险,预防疾病“生、成、发、传、复”五个风险因素所组成的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它涵概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五个不同的阶段。因此“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而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角度也与“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巴黎宣言》指出“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既是对“治未病”理念的现代阐释,国外健康保险公司建立的管理式医疗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医疗重心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变。
自2007年来我国政府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和认同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中医预防保健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领域建设,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健康险发展角度,我国政府也多次提出“治未病”理念应与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结合,探索建设集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因此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建设集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重点推动建设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我国“治未病”健康工程将“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预防保健思想有机结合,在健康管理领域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推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建设以“治未病”理论指导健康保险保障服务体系,向消费者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家庭护理、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完善的健康保障社会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如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慢性病现况问题,国务院《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慢性病防治服务。”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因此“治未病”健康保险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有机结合,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风险监测、评估、干预与健康促进服务,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促进引导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而保险机构作为金融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适宜的健康保险服务是将健康保险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国务院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促进发展各类健康保险,强化健康保险的保障属性。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与其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因此可以说保险产品是从市场层面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但是受健康数据缺乏、监管政策限制、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管理式医疗在现有监管环境下难以开展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数保险公司在针对慢病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方面普遍持保守态度。而基于我国庞大的慢病患者人群和慢病保险业发展需求,保险行业理应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国家在大健康产业方向的政策导向,积极开发针对慢病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推动保险产品与慢病健康管理充分结合。据此可以预见,“治未病”健康保险必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
三、秉持“治未病”理念践行三位一体的昆仑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昆仑健康保险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倡导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积极参与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形成一批科研技术成果,通过结构化设计、规范化模块的系列服务,全面防范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这体现了保障人的健康必须围绕人的健康状态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提供保障服务,并通过提供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服务来预防或减少健康风险,同时提供经济上可持续的保障,而非传统健康保险仅仅提供发病后保障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思想。
多年来,昆仑健康保险始终坚持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将研究重点放在保险公司普遍拒保、但又最需要健康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领域,以科研技术成果推动健康保险产品开发,是行业内首家推出针对糖尿病人群专属健康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近年来针对不同群体慢病患者的健康保障需求,陆续研发推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乙肝等多款不同类型的慢病系列保险产品。
与同业保险公司所不同的是,昆仑健康保险为慢病患者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还配套以专业化慢病管理服务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健康监测、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风险预警、便捷就医等一系列健康促进手段,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提升健康状态、改善生活质量。
在2018年,昆仑健康保险积极扩展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健康服务产品化、全程管理化和保险与服务一体化。为消费者提供集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风险因素干预、风险预警一体的健康保险保障服务。做到“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保障服务不间断”,切实实现消费者的健康状态改善、服务体验提升和重大疾病发生率下降,从而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疾病危险因素防控和高危人群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已陆续推出“大众健康”、“慢病管理”、“专项服务”三大系列十余款专业化健康管理产品。未来将持续推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健康保障模式落地,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以此赢得社会的支持和信任。
正如重疾险之父马略·伯纳德(Marius Barnard)医生所讲“大家都需要保险,不光因为人人都会死,还因为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